农业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经营销售的方式有新有旧,对自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总结了6种农业领域常用的营销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互联网销售模式去中间化、帮助消费者降低购买成本,同时还会连接需求,对农产品生产端带来改变,刺激农业生产革命。
1)农产品电商。直接利用互联网卖农产品。预计今年生鲜电商将突破3000亿,蛋糕还在逐渐放大。在2C的赛道上,盒马菜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苏宁菜场等这几家头部企业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2)认养模式。利用互联网吸引感兴趣的用户或消费者一起卖农产品。说的简单点,就是农民出地,认养人出钱,来种认养人想要的产品。“认养农业”在我国尚处在稚嫩期,存在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蔬菜瓜果无人采摘浪费严重等问题。
3)社群模式。相同兴趣的人一起消费农产品。拼多多的“货找人”模式,通过分布式AI发掘有几率存在的消费需求,再以社交裂变的方式代替广告和市场教育过程,将口碑传播的时间极限压缩。
很多消费者通过这一种方式购买了从没见过的东西,像云南的雪莲果、广西的百香果等非传统优质水果,就是这样主动呈现在消费的人面前,推动北上广消费者形成了新的风潮。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1364亿元。
订单制其实是会员制的一种升级版本,会员以大型加工公司为主,产量符合公司制作需要,主要是规模种植。粮食大多针对精细加工的企业,水果针对水果深加工及饮料企业。
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是每个农民都希望的,但却面临着双方由于市场而出现的价格竞争。种植的多了,企业会选择产品更好且价格更低的,种植的少了,种植方会选择给价高的企业。因此,订单制多出在企业自己的基地,一旦信用违约,双方都要承担巨大风险。
农产品基地或者农业公司与超市合作,采用直供或者采购的方式合作。农产品基地为超市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超市负责销售。
农超对接既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又能稳定农产品销售经营渠道和价格,保证农民的自身利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超对接”从根本上解决的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如何与越来越占主流的现代化商业流通业态相结合的问题,而目前好事难办的焦点也在这里:
农户和合作社规模小,产量和品种有限,产品品质衡量准则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水平低,与超市的要求及与超市的实力和水平不在一个层级上。
“农超对接”对产品规模和农产品供应链有着严格要求,是做大才能玩转的游戏。因此,实现农超对接的农业企业大多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大型合作社。
“农超对接”进入超市不是一劳永逸,在慢慢的变多的农产品实现“农超对接”后,品牌竞争又将成为竞争的主要着力点。
进入大型超市投资大、扣点高、回款周期长,加上经常需要配合超市搞各种特价、促销等活动,做不好甚至会赔钱,因此,农产品更要品牌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基地将新鲜农产品直接送进社区、高校,既保障农产品的鲜活程度,确保居民、学生食品安全,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消费者的支出,满足居民购买意愿。但农产品+直销店投入成本巨大,连锁管理也需要专门的人才,最好有政府或者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
日本推行“地产地消”运动,鼓励消费者尽可能消费当地或邻近产地的农产品。既有利于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度,又能节约运输费用,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也为当地农户和企业之间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吸引大批农民留在农村。
展示展览慢慢的变成了地方主导下农产品营销的方向。比如,地方政府组织合作社、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展会。
同时,一些企业在农产品展览中心进行展销。有实力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会在繁华地带设立农产品连锁店。
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全产业链或者产业链上多点增值,有搞种养的,有搞加工的,有搞销售服务和在第三产业上进行观光、休闲、养老、采摘、亲子、文旅等延伸价值的,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增收。